近段時間以來,華全動力的各位老總經常在不同的場合,通過不同的方式強調“我們一定要樹立憂患意識,要學會居安思危。要學會過苦日子、緊日子”。這也讓員工產生了不同的議論,有的說,企業經營是不是遇到了困難?實則不然,華全動力作為一家年輕而有活力的企業,幾年來,全體華全人同心同德,奮勇拼搏,在競爭激烈的柴油發電機組市場迅速崛起。即便是在當前國內外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,華全動力仍保持著穩健的發展勢頭,公司決策層仍然對華全動力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。其實,強調“居安思危”,強調樹立憂患意識,正體現了以總經理趙立增為首的決策層的高瞻遠矚和大局意識,更是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必要準備。
俗話說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”就在于告誡人們,要居安思危,要有憂患意識,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。對一家企業而言更是如此,尤其是像華全動力這樣一家發展迅速、底蘊不足的年輕企業,即便目前企業的效益和發展勢頭都很好,但我們不要忘記一個事實,那就是“競爭依然存在”。如果只是滿足目前的狀況,不思進取,則很可能會被競爭對手所取代。競爭是殘酷的,它往往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,所以要想在競爭中占據優勢,只能從長遠打算,回避各種可能存在的風險,或者把潛在的損失降到最少。
明代作家劉元卿,在一篇題為《猱》的短文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:猱的體形很小,長著鋒利的爪子。老虎感到頭癢,猱就爬上去搔癢,搔得老虎飄飄欲仙。猱不住地搔,并在老虎的頭上挖了個洞,老虎因感覺舒服而沒有覺察。猱于是把老虎的腦髓當作美味吃個精光。
用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詮釋上面的故事,是恰如其分的。提到憂患意識,很多人往往會想到“青蛙效應”,一個個體也好,一個企業(群體)也好,如果只滿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,一味的沉溺于過去的勝利和現在的繁榮之中,而沒有憂患意識,對危機的逐漸來臨麻木不仁,最后肯定會像青蛙、老虎一般在安逸中死去。
微軟的比爾·蓋茨先生有一句名言:“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。”很好的闡述了微軟人所具有的強烈地危機意識。企業要避免“溫水煮蛙”的現象,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層必須具備危機意識,企業才不致于在戰略上迷失方向,在不經意間滑入危機的泥潭之中。
然而,危機管理也并非只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(如安全部門、公關部門)的事情,而是應該成為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。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,企業要善于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,從而使得每一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,提高對危機發生的警惕性,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,企業才會做到防微杜漸、臨危不亂。
華為公司是中國最著名的民營企業之一,總裁任正非卻在華為大發展時期寫出了著名的《華為的冬天》一文,用憂慮的口氣來告誡他的員工,華為可能馬上要進入冬天,以此來增加企業和員工的憂患意識。正是任正非的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,才使華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,成為了真正國際化的通信供應商。
很顯然,樹立優患意識是非常必要的,但我們也要明白,應該樹立一種什么樣的憂患意識?是低級的害怕心理,還是理性的憂患。答案當然是后者。當然,“樹立理性的憂患意識”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卻是很難?,F實中,有很多人在預測形勢發展時,談到有利因素時往往是盲目樂觀,形勢一派大好;一旦談到不利因素時則唉聲嘆氣,情緒悲觀,茫然不知所措。那是因為,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“安”與“危”的辯證關系。
從優患意識的本質看,“安”應該是事物發展的主流,而“危”則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,經過科學的防范是可以避免的。
優患意識,可稱之為“危機感”,是人才最珍貴的思想品格之一,也是人才成熟的思想素質標志。憂患意識是一個嚴肅的思維型人才對命運的深沉思慮,是一種對事物的深層次洞察。
“對潛在危機的預感和先覺”是憂患意識的成因之一。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必然具有超前的優慮和警覺,進而顯示出其真知灼見。在獲得勝利的時刻,所有人都在如醉如癡地歡慶勝利和成功,只有他在安靜地徘徊、沉思于寂寥之處,沉思那隱藏在成功與勝利之后的危機端倪。他沒有淺薄的陶醉感,他為超越現狀、獲取更可靠的成功而憂思甚至痛苦。在表面鶯歌燕舞的虛假繁榮和勝利之時,他獨具卓識,透過琺瑯質似的光輝看到了事物背后的危機和衰朽,憂患意識使之警覺和清醒。
真正擁有優患意識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。“人歡我憂,人醉我醒,人亂我穩,人退我上。”這就是人才的高尚的憂患意識:在成功時冷靜,在危機的潛伏期洞察,在危機爆發時挺身而出奉獻療救之策。
“多些危機意識和優患意識,才能正確認識形勢,正確認識差距,應對挑戰,才能緊緊咬住人生目標,嘔心瀝血,奮斗不止,攻堅克難,爭先進位”,這正是我們當下所應該明確的。
山東濰坊經濟開發區古亭街11666號
Copyright (c) 華全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
備案號:魯ICP備16018022號-53